为深化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和全省教育大会、全省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工作,根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 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 号),结合我校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鲁 管院党发„2017‟47 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 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充分发
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 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 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为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有力的思想基础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 参与的责任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 责。
(二)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 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把 我校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 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三)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 科学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 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学校 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
(四) 坚持问题导向, 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坚持把破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导向,把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
三、任务举措
(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进网络、进 学生社区“五进”工作。实行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 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 教学管理。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督促和引导专 业教师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作为教材讲义必 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把课程育人 纳入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 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完善教材选用制度,严格选用程序,确 保教材使用安全。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强化教师课堂教学纪律 教育,让“课堂讲授守纪律”成为全体教师的思想共识和自觉 行动。(牵头部门:教务处)
(二)着力加强科研育人。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
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 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健全学 术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 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加强师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 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 养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 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加强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 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牵头部门:科研处)
(三)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依托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 基地等丰富实践内容。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 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实 践形式。通过劳模事迹报告会、劳模大讲堂、聘请劳模工匠担 任兼职教授等形式,培育青年学生“劳动情怀”,引导当代青 年学生坚定信念、夯实政治素养,努力练就过硬本领。完善创 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挑战杯” “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平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加大专业课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的 统筹力度,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 国情怀。(牵头部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团委)
(四)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
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繁荣校园文化,积极组织师生参加科技文化等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引导各学院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校史校训校歌育人作用。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坚守纪律底线。建设高品位校园景观文化,推动实现校园水、路、馆、园建设以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滋养师生心灵,涵育 师生品行。(牵头部门:宣传部、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综 合处、学生工作部(处)、团委、后勤管理处)
(五)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 切实推进“易班”等网络平台建设,培育优秀网络学生社团, 开展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打造优秀网络作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优化成果评价,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引导支持学术骨干、教学名师等参与网络文化活动,建设由教师和学生骨干组成的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宣传引导,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牵头部门:宣传部、人事处、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学生工作部(处)、马克思主义学院)
(六)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
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 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格局,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继续开展好“5.25”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加 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中心建设;加强预防干预,提 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建立学校、院、班级、 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完善工作保障,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牵头部门:学生工作部(处))
(七)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结合大学章程、校规校纪修订完善,研究梳理学校各 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把规范管 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加 强各类管理干部培训,提高育人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 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 能发挥作为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 要指标,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 度。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加强学校现代治理研究,把育人功能 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大力营 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牵头部门: 办公室、组织部、人事处)
(八)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强化育人要求,梳理各类服
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作为工作职责要求体现在聘用、培 训、考核等各环节。围绕师生成长发展需要,积极帮助解决师 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 合起来。在后勤保障服务中,推动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切实 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在安全保卫服务中,加强 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 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建设校园 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 需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 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牵头部门:学 生工作部(处)、后勤管理处、安全保卫处、网络信息管理中 心、图书馆)
(九)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 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 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 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 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牵头部门:学生工作部(处)、财务处)
(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 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认真落实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 培育工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育学校基层党建工作标杆、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示范性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 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 培育建设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牵头部门:组织部、各党总支)
四、组织保障
(一)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指导。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其他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工作的组织领导、项目实施、 监督检查和考查考核,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二)加强责任落实,强化服务保障。各党总支,各部门、单位要履行主体责任,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 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这项工作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将方案实施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确 保任务落实、责任落实、经费落实、人员落实。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水平。加强专门力量建设,推动中央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加大培养培训力度,遴选骨干队伍通过专题培训、访学研修等方式,提高业务素质,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强化改革驱动,培育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切实打通“三全育 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