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管理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意见

发布时间:2020-11-19 编辑整理:

各部门、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 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 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 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9〕47 号)以及教育部和省委教育工委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以下措施:

一、加强党委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1. 健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 学校党委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

2. 完善思政课建设专题研究制度。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 会每学期至少召开 1 次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工作。学校党委书记或校长每学年到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研部门开现场办公会至少 1 次,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措施,明确责 任分工,督促会议决议及时落实,解决实际问题。

3. 健全领导授课制度。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 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思政课 4 个课时,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

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 2 个课时思政课,可重点讲授“形势与政策”课。

4. 建立领导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校领导和分管教学、 科研等工作的校领导要主动研究学院工作,对学院开展经常性工作指导。

二、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5. 加强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在开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5 门思政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深化思政课改革,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同时, 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版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

6. 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落实“八个相统一”的要求,遵

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思政课课程内容。将课堂教学置于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完善课堂教学、专题互动和实践教学三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体系。积极推进问答式、案例型和研究型教学, 创建思政课“金课”。积极培育和建设学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以信息化技术推进课堂革命,创新学生提问、专家回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建设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

7. 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加大思政课教学研究专 项支持力度,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 革创新等研究。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将 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注重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 国际和国内的结合上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学生释疑解惑。

8. 健全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团队, 以课程教学团队为单位开展思政课集体备课,遴选学科带头人担任各门课集体备课牵头人。学校领导干部主动参与集体备课。 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授课经验交流和示范课观摩,做到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共享。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提升教师素质和备课质量。

9. 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实施学校统 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教务处和团委等部门统筹 谋划、分类指导、联合实施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充分发挥 VR党建思政课教育中心作用,建立 1-2 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10.加强思政课在线资源建设。把在线开放课程录制作为各

门思政课打磨教学团队的重要抓手,重点录制 2-3 门在线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包括精品教案、精选案例、精美课件、精彩 课程在内的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库。

11. 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深度挖掘各学科门 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 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 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

12. 完善思政课教师的任职标准。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 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素养要求,严把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新任思政课教师一般应是中共党 员,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有责任意识和敬业精 神,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基础。

13. 做好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工作。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 的比例设置专职教师岗位。根据在校生数量的增加,调整专职教师岗位数,及时做好专职教师补充工作。

14. 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完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 系,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理论研修、教学研修和实践研修,加 强专题培训。着力抓好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定期组织开展教 学研讨。抓好校本培训,每年至少组织专题培训 1 次、国内实

践研修 1 次,保证专职思政课教师每 3 年至少接受一次业务培训。支持青年教师参加专题培训、学术会议、项目申报、研讨交流、实践研修等,全面提升理论功底、知识素养和科研能力。

15. 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 队伍重要来源。在校内各类人才计划中将思政课教师的选拔标 准单列,进行重点支持。在上级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推荐中加 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倾斜支持力度。在学校各项荣誉称号中注重 表彰优秀思政课教师,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6. 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逐步推进建立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教学和科研成果可以是专著、论文、教学参考资料、调查报告、教书育人经验总结等。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 发表的署名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制定完善思政课教师发表 文章的重要报刊和媒体目录。在制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

(职称)评聘指标和排次定序依据时,结合实际设置规则,不 将国外期刊论文发表情况和出国访学留学情况作为必要条件。 保证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不低于学 校平均水平。

17. 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强化政治素质与教学纪律, 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实行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违反政治原则、政治纪律、师德师风者,不得继续担任思政课教师。强化对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量的考核。考核连续两年不合格者,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考虑转岗或调离思政课教师岗位。

四、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

18.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 的鲜明导向,把思政课教学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职责,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纳入学校发展规划进行重点建设,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

19.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建设。选聘政治强、学术 强、作风好的优秀教师,配强学院领导班子。完善党总支委员会、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健全学院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 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和议事决策水平。

五、健全思政课建设保障机制

20. 加大思政课建设经费投入。增加思政课教师学习实践专 项经费,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 40 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逐步加大 支持力度。贯彻落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 障厅《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津贴发放管理办法(试行)》(鲁教思字〔2020〕1 号),严格落实岗位津贴制度,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

21. 积极创造便利条件。学校要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工 作创造便利条件,配备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办公空间、硬件设 备和图书资料。教授原则上有独立的教研用房,其他教师人均 办公面积不应低于 5 平方米。要根据学生总数,设定思政课教师每学年课时总数,明确上限和下限,保证思政课教师有充足 的时间备课和开展科学研究。

22. 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机制。制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管理办法,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委员会应当包含学校党委有关负责同志、 思政课教学科研部门负责人,校内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委员会应有同比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思政课教师评价应突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实效性。 

23. 形成全校师生重视思政课的浓厚氛围。学校党政管理干 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鼓励和 支持符合条件的学校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骨干兼任 思政课教师,参与学院思政课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鼓励动员 政治素质过硬的学校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教师参与思政课 教学或转任思政课教师。探索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 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机制和办法。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作为 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记入学生本人档案,作 为评奖评优重要标准和发展党员的重要参考。

 

 

中共山东管理学院委员会

2020 年 11 月 19 日